This article is particularly for Chinese students, so I will not provide English translation.

前言

本文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只需标明出处(保留本段即可)。如果你在其他地方看到这篇博文,也欢迎访问我的博客查看原文

经过一整个寒假的焦急等待,包括但不限于每天刷新邮箱、时不时查看 application portal 、高强度逛 reddit 和小红书等,我终于在开学后第二周收获了第一份 offer 。至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在寒假后期找的种种留学失败的替代方案大概率都成了白费力气,事实证明急也没用,寒假还是得好好过年。也是自此,我正式把写一份飞跃手册提上日程。

本博客主要按时间轴复盘了我的整个申请流程,分享一些我使用过的工具,以及一些我踩过的坑。

4.23 更新:大部分项目结果已定,最后决定去 ECE@CMU ,修改了一些文中的细节再次发布,同时已投稿至我们学校的飞跃手册

时间轴

请注意,这是我个人的时间轴,是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更改的事情,并不代表我推荐它。事实上,它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需要大家阅读后续的文字内容。

大一上下、大二上下

因为彼时还没有很强烈的留学想法,所以主要以学好课内、打好比赛为主。具体而言:

  • 卷绩点:建议大家尽早确定自己要进的专业(最好是入学前/选课前就确定),或者至少让自己摇摆的选项尽可能先修课重合,最好在大二开始前满足进专业的先修课要求(虽然部分专业可能不能满足所有大一同学都能进专业,但是那个影响其实不太大,自己的先修课是否完全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 打比赛(ACM-ICPC):诚恳地讲,不是 OIer 出身的同学想在 ACM 打出很好的成绩是非常凤毛麟角的,但是各个专业都有好多个赛道的比赛,具体可以联系自己专业的学长学姐了解。如果你有基础,希望加入 ACM 队,可以在确定录取后邮件联系唐博老师。
  • 四六级:如果确定出国,四六级成绩不需要卷,裸考即可。主要是记得报名、记得去。出国/保研摇摆的话,建议四级裸考、六级卷到 560 左右(好像是清北营要求的分?具体数字我不是特别懂,详询保研选手)。
大三上

因为大二暑假和家人讨论出路后,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因此大三上过得相对来说比较辛苦。

  • 卷绩点:毕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 考了第一次托福:2023年10月,94分。
  • 准备下学期学术交流的材料:因为是图灵班集体项目所以经验参考价值不大,如果你对外出交流感兴趣,请留意国合部邮件以及联系有经验的学长学姐。
大三下
  • 大三下我在北京做科研,系里是认它可以认证工业实习学分的,因此我没有其他实习。
  • 同时,我在时间相对充裕的时候考了第二次托福:2024年4月,103分。
大三暑假
  • 暑假我还花了不少时间在上学期的科研上,另外就是考了 GRE (2024年8月,148+170+3.5),感觉不是很理想但是摆了。
  • 同时,我开始正式整理自己的软背景,写简历,同时考虑申请的方向以及具体的学校项目。
大四上下

写文书,申请;等offer,做毕设,准备出国。

如果时间能倒流

总体来说,我对自己的规划与执行还是满意的。如果说有什么不够满足的,可能主要有以下三点吧。

  • 大一结束时,我们队拿到了 ICPC 区域赛上海站的金牌和 ICPC EC-final (因为疫情推迟了)的银牌。当时我们三人一致认为,作为一个草根队(没人高中进过省队)来说已经知足了,取得 EC 金甚至出线 wf 可能不太现实,于是向唐博老师提出离开竞赛队。但我大二相对来说比较摆,没有把不再参加竞赛的时间投入其他事情(例如科研)。

  • 我很感谢导师提供的学术交流机会,对方机构也给我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且后续为我提供了一封推荐信。但事实上,国内学术交流更适合之后希望保研至交流的机构的同学。如果是以出国为目标,最好还是选择出国交流。

  • 大三暑假花了好多时间准备 GRE ,最后既没考好也没用上,如果能刷一段实习,我的简历就更充实了。

工具/资源集

  • NYH的笔记:来自计系的校十佳毕业生公开的课程资料。

  • OpenCS特别推荐!这是一个选校梯度参考网站,是国内的同学制作开源的,主要是美国高校计算机硕士项目的一些评价和经验等等。

  • Notion:一个免费的做笔记工具,我用它记录院校的信息等等,你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笔记软件。

  • Deepseek/ChatGPT:免费的模型足以担任润色文书的工具。

  • 可以从 b站/小红书/reddit 等社交平台上获取一定的信息,但是在我的申请过程中帮助不大。

申请的院校

地区 项目 结果
CMU MSIN 拒信(3.13)
CMU ECE 录取(3.15)
UCSD MSCS(CS75) 拒信(4.17)
Columbia University MSCS 未知
Rice University MCS 录取(2.26)
Notre Dame CS-PhD 拒信
港新 NUS MsC AI-track 未知
港中深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 理学硕士 录取(2.25-4.23)
港中深 数据科学 理学硕士 未知

我申请的项目数量偏少(严重偏少!)建议同学们还是稍微多申请一点。至于我为什么申请的这么少……请从文中细节得知。

语言成绩

我的第一次托福是27+22+19+26,第二次29+28+20+26,虽然总分提高了不少,但是我真正花时间准备的后两科一共提高了一分……简单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受吧,大家见仁见智。

  • 阅读:
    • 细节题:绝大多数情况下,细节题的答案都是原文某个句子的同义转述。极少数的情况下,使用到了多个句子的信息。因此,只要耐心阅读,词汇量基本达标的情况下,找到藏有答案的那个句子即可。
    • 词义题:做对当且仅当你背过题干的单词和选项的单词,只有提高词汇量才能稳吃。
    • 填句题:大多数情况下是看代词,不然就是存在逻辑线。
    • 六选三:阅读的时候我不会做笔记,但会大概想一下:我会如何写一句话概括这一段。这样在最后六选三的时候,就相对比较有把握找到是骨干的三句。另外选出三句以后,回看一下这四句话(包括题干提供的一句)组成的段落能不能让一个没看过这篇文章的人知道这篇文章在讲什么。
  • 听力:
    • 对话的核心是:这个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相关工作人员提出了哪些措施帮他解决这些问题。
    • 讲座的话,第一段会说这个讲座的主题是什么,此后每段会讲一个方面/一个种类/一个例子/一个xx,总之就是基本上是总分结构;或者也可能是时间顺序结构,不过也可以看成一种按时间分隔的总分嘛。
    • 我做听力的理念是听懂尽可能多,记下最重要的。我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听录音上,只在必要的时候动笔记下一些框架的逻辑脉络和重点细节的关键词。我的经验是,如果听懂的比例足够多,其实在答题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看笔记都能想起答案。不过这是一个个人习惯。“如何记笔记”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议题,大家以自己练习的感受为准即可。
  • 口语: 这个就不做经验分享了哈哈。不过我可以推荐两个 up 主,个人觉得还不错,不过没有试过他们的付费服务,只看过视频:HUGE虎哥吴奇老师的托口秀

  • 写作:
    • 学术讨论部分,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积累,背一个最简单的框架,然后基本上是想到啥就写啥,就跟吵架似的。我感觉我遣词造句其实挺一般的,不过得分居然还不错。
    • 听力总结部分,首先当然得听懂、记好。这里我和听力不同,会做尽可能多的笔记,并且听的时候就会大致想好要咋写。然后往模板里套。

阅读和听力,个人都推荐大量刷题。可以使用小站托福或托福考满分这两个网站,没啥区别(好像小站上题目更新一点),都是免费资源就够了。写作的话,托福国外的官网好像有每日一题,AI 评分,可以做一下,或者自己用 AI 批改。

最后提一句得罪人的话,因为得罪人所以只提一句:我自己当时是通过校内广告报了机构的班,个人感受是提升有限,不太推荐。言尽于此。

至于 GRE 就不分享了,我考的自己也不满意,也不知道咋学。

申请中我踩的坑

  1. 一些教授有自己的考量,会给你提供有限份数的推荐信!最好是提前确认好,另外也要考虑推荐信的适配程度(推荐老师和目标项目的关系)。
  2. 一切申请流程,赶早不赶晚。至少提前一周提交。要准备好一张 visa 卡。
  3. 宜AI润色,忌AI写作,AI翻译也慎用。只要使用了AI工具,一定要人工核查一遍。
  4. 推荐使用 overleaf 上他人公开的 latex 模板制作简历,简历长度建议是一页。

其他申请相关的经验or想法

  1. 多方参考胜过相信权威;难度一直变化,经验总会失效;难度讲总体,结果讲个例;申请是多元函数,录取与否难预知;申请到再多,只能去一个;适合自己胜过难度更高;读研只是方法,读研并非目的。reference
  2. 国际形势变化不定,放平心态,留好后路。

目前只想到这么多,就先写到这里。有想法建议,欢迎邮件讨论。